篆刻简史 |
2024-03-10 20:37:33 浏览次数:116 次 |
|
|
印章起源于阶级社会,开始作为一种凭证的信物,以后印章又成为权益的证物。春秋战国时期,印章的用途逐渐广泛,有器物记名用印、金币用印、标准器量器用印等。秦汉是印章的繁盛时期,汉代官印已形成一整套的制度,印章的形制也更为多样。印文多采用缪篆。魏晋南北朝基本上依循秦汉印章的传统。唐代官印体积增大,印文采用小篆,镌刻多为朱文。
宋元私印范围开始扩大,收藏印、斋馆印、词句印兴起。印章无论在形制、用材、印文的镌刻、章法布局皆有显著变化。特别是文人、书法家、画家参加刻印,镌刻由工匠扩大到文人,这样印章进入篆刻艺术时代。自元代赵孟頫大力提倡篆刻后,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刻印,因镌刻方便,使篆刻家有施展才能的天地。文人倡导自篆自刻且与书画结合,流行更广。明代文彭力纠宋元印章的流弊,复兴汉印优秀传统,于是篆刻艺术境界顿开。继文彭而起的有何震、汪关等对篆刻艺术作出贡献。清初,程邃、巴慰祖、胡唐、汪肇龙等人的创作开创了皖派,大盛于印坛。当皖派盛行时,丁敬开创浙派以取代皖派,浙派名家有蒋仁、黄易、奚冈、陈豫钟、陈鸿寿、赵之琛、钱松和丁敬,他们被称为西泠八家。继而邓石如又承继皖派异军突起,使篆刻艺术再开新局面。清代后期吴熙载、赵之谦、黄士陵、吴昌硕等篆刻家崛起,各树一帜,争奇斗艳,将篆刻艺术推向新高峰。
|
|
|
|
|
|